日本是唯一一個人們在漫長的秋夜裡欣賞昆蟲鳴叫的地方嗎?
享受秋日氛圍

即使白天氣溫仍然很高,許多人在夜間聽到昆蟲的鳴叫聲時也會想:“啊,秋天來了。”
兒童歌曲《蟲之聲》至今仍是幼稚園和小學孩子們演唱的歌曲之一。
您也可以在家居建材商店和寵物店找到出售鈴蟋蟀的區域。
在日本,秋季昆蟲的鳴叫聲=秋天的氛圍。
然而,透過昆蟲的聲音來感知秋天是日本特有的習俗。
昆蟲的鳴叫聲預示著秋天的到來。
“哦,那兒有個針墊,chinchiro chinchiro chinchirorin。”
即使你不熟悉童謠《昆蟲之聲》的歌詞,我想很多人也能清唱它的旋律。
可能沒多少人真正認識歌詞中提到的那些昆蟲。
可能沒多少人能把昆蟲的實際叫聲和它的名稱對應起來。
然而,傍晚後傳來的昆蟲鳴叫聲,讓我們感受到秋天的到來。
在日本,人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昆蟲的聲音。
日本人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昆蟲的鳴叫聲,也沒有感受到秋天的到來了。
有史料記載,欣賞昆蟲鳴叫的習俗在平安時代就已經存在了。
貴族們曾經流行把會鳴叫的昆蟲關在籠子裡,欣賞它們的鳴叫聲。
在清少納言的《枕草子》中,出現了鐘蟋蟀、松蟋蟀、蚱蜢和織布鳥;在紫式部的《源氏物語》中,也描繪了鐘蟋蟀和松蟋蟀。
中國也有類似的習俗,據說早在唐朝就有了欣賞昆蟲鳴叫的習俗。
顯然,這種習俗在現代中國仍然存在。
在西方國家,昆蟲的聲音等同於噪音。
昆蟲的聲音在日本和中國很受歡迎,但與之相反,西方國家並沒有欣賞昆蟲聲音的習俗。
據說西方人把昆蟲的聲音當作噪音,就像把工廠的噪音當成噪音一樣。
據說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日本人和西方人的大腦運作方式不同。
人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。
左腦是大腦中語言能力最強的部分,它擅長計算和文字表達等。
另一方面,右腦被稱為音樂腦,擅長憑直覺感知的事物,例如藝術。
有些人可能普遍認為理科學生是左腦型思維,文科學生是右腦型思維。
並不是說聽音樂時左腦不工作,或聽語言時右腦不工作,而是說左右腦哪個半球優先發揮作用有所不同。
透過比較日本人和西方人在聆聽昆蟲聲音時左右腦的活動情況,發現日本人使用語言腦(左腦)處理聲音,而西方人則使用音樂腦(右腦)處理聲音。
將昆蟲的聲音印在歌詞中,稱為“昆蟲的聲音”,這表明日本人對昆蟲的聲音有一定的語言學理解。
另一方面,對西方人來說,昆蟲的聲音就是「聲音」。
因此,它不被認為是“聲音”,而只是被視為噪音。
即使身處城市,如何才能欣賞昆蟲的聲音?
自古以來,日本人就透過昆蟲的鳴叫來感知秋天的到來,但如今這種習俗已不常見。
首先,城市地區並沒有很多野生昆蟲可以生存的環境。
在某些地區,能夠自然地從窗外聽到昆蟲鳴叫的環境現在已經很少見了。
即使是生活在城市地區、聽不到自然昆蟲聲音的人們,也可能有些人希望透過昆蟲的聲音來感受秋天的到來。
此外,一些在城市地區撫養孩子的家庭可能希望讓孩子聆聽昆蟲的聲音。
我們推薦的是“昆蟲交響曲”,它收錄了真實的昆蟲聲音。
▼您可以單獨收聽每首歌。
[產物句柄="dlns-204"]
這張專輯收錄了《昆蟲之聲》中出現的昆蟲的聲音,例如蟋蟀、鈴蟋蟀、松樹甲蟲、蚱蜢和林氏紅木。
它包含自然的聲音而不是機械的聲音,所以如果你在房間裡播放它,你就能感受到漫長秋夜的氛圍。
由於它並非人類創作的音樂,因此非常適合作為背景音樂。
它不會妨礙你讀書,所以非常適合那些想在秋季閱讀的人。
聆聽昆蟲的叫聲,並與孩子們討論哪些昆蟲發出這些聲音,會很有趣。
伴著昆蟲的鳴叫聲,享受日本的秋天吧!

隨著城市發展的推進,許多地區人們能夠自然地欣賞昆蟲鳴叫的環境正在消失。
此外,隨著現代日本社會節奏越來越快,許多人可能沒有時間悠閒地欣賞昆蟲的聲音。
然而,只有日本人才能欣賞昆蟲的聲音,感受季節的變化。
從繁忙的行程中抽身出來,與家人共度時光,或是伴著秋日昆蟲的鳴叫聲閱讀書籍,不失為一種擺脫日常生活壓力的奢華方式。
